在上海,一所普通的中学是如何从“弱校”,变成学生家长心目中“家门口的好学校”的?10月23日,市政府新闻办组织“我们的人民城市”专题采访,记者走进了位于徐汇区的上海长桥中学。
每周三下午三点半,上海长桥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刘文轩都十分期待课后服务的社团课。她加入了学校的打击乐社团,并和其他8名小伙伴共同组成了“酷橙”乐队。架子鼓、钢片琴、三角铁、大镲、定音鼓,每个小伙伴各司其职,共同奏响富有节奏感的音乐。每到此时,刘文轩都觉得自己身上的学习压力也随着音乐飞走了。
像这样有趣的社团课程,在长桥中学还有40余种,如沙画、掐丝珐琅画、软陶、民乐、冰壶、飞镖、武术、跆拳道、趣味编织、衍纸、手账、中式点心、汉服折纸等,丰富的课外教育,让学生家长都心生欢喜。
上海长桥中学校史陈列馆展示了许多学生们社团课程的成果作品
上海长桥中学校史陈列馆展示了许多学生们社团课程的成果作品
鲜为人知的是,几年前,这所普通公办初中还曾面临“对口生源流失”“教师职业倦怠”“质量口碑不佳”等多重困境,一度成为徐汇教育的洼地,难以回应学生家长“在家门口就能读好学校”的期盼。
可喜的变化发生在2018年。彼时,在上海市教委“强校工程”政策的推动下,长桥中学开始蜕变。
据长桥中学书记兼常务副校长张勇介绍,一方面,面对课堂中学生层次差异较大、没有记笔记习惯等,学校推行集学案、笔记、检测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“教学案”,这一师生共用的课堂学习方案引导教师从“凭经验教书”到“按规范和标准组织课堂学习活动”,也为学生构建了“以课堂为中心延伸到课前课后的学习支架”,满足学生差异性的学习需求。
另一方面,学校还通过发放个人征集单,了解和收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,既引进校外资源,订制匹配课程,也鼓励教师根据自身专长开设特色课程,努力让学生在喜爱的领域里逐渐成长,在快乐学习中成才。
丰富的课外兴趣课程,让学生在喜爱的领域里逐渐成长
丰富的课外兴趣课程,让学生在喜爱的领域里逐渐成长
“得益于强校工程,我们拥有了更丰富的资源,也获得了许多曾不敢想象的成绩。”张勇说。比如,依托“双名工程”“区级专家指导团”“课程领导力项目”“教学案区级重点课题”,长桥中学更多的教师得到了理念更新、能力提升的宝贵机会;支持校园南中学也通过联合教研、跨校带教、兼职任教、资源共享等举措,快速带动教师专业成长。
为了更好地推动这所“家门口的好初中”成为“强校”,2022年11月,在徐汇区教育局的统筹下,长桥中学正式加入南模教育集团。集团化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共同体在战略规划、日常管理、课程建设、教师发展、设施使用等方面实现共享、互通、合作、共生。这不仅让长桥中学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,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,也推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辐射。
值得一提的是,去年十月,长桥中学还正式成为上海市中小学教学数字化转型整体试验样板校。学校借助上海市数字教学系统的“三个助手”平台,让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设计落到实处,让分层教学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可能。
实打实的数据量化着长桥中学这几年的蜕变。比如,近几年,学生在市、区级科技、艺术、体育活动和赛事中多点开花,获奖200多人次;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明显提升,升学通道越走越宽;最新一次义务教育质量“绿色指标”评价结果显示,家长满意度近97%。2021、2023年学校获徐汇区办学绩效评估“先进奖”,2022年获“优秀奖”。生源回流,在校生总数从2018年的653人上升到2024年的1085人,增幅约66%。
学校更强了、口碑更好了,学生和家长的获得感也不断攀升。一位八年级学生家长陈女士告诉记者,三年前,当自家孩子因民办摇号失败,进入上海长桥中学就读时,她内心是有些忐忑和排斥的,“当时觉得长桥的风评不好,总觉得一定要想办法给孩子转学”。但当孩子在长桥老师的关心、教育和指导下,学习成绩与各方面品德素质日益提升,她才逐渐意识到,“原来经过几年的提质升级,长桥早已脱胎换骨,越来越好了。”
建设教育强国,基点在基础教育。长桥中学的蜕变,是徐汇区教育系统不断提升办学水平、促进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缩影,更是上海市教委深入践行“强校工程”,全面实施扩优提质,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的决心。
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刘中正告诉记者,2018年以来,上海着眼于抬升底部,大力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,遴选128所实验校进行重点建设。从反馈来看,第一轮强校工程实验校的家长和学生总体满意度均超过90%,许多学校对口生源回流明显。去年,上海再次推出第二轮公办初中强校工程,在总结第一轮强校工程经验基础上,聚焦新一批79所实验校质量提升,加强专业支持服务,打造优质师资团队,强化数字化转型支撑,改革学校育人方式,全面提高育人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