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人民日报
本报记者 尹晓宇
《人民日报》2024年10月16日6版 版面截图
数据来源:农业农村部
原题:江苏苏州市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宋卫东——
一榫一卯 古雅精丽
江苏省苏州市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宋卫东(见图②,受访者供图)拿着锤子连续敲打,榫卯严丝合缝地嵌到一起,不用胶水,不用钉子,一把明式椅子就靠着这些榫卯组合起来。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的苏福红木工艺厂里,各种木料经过晾晒、开料、制作、上漆、打磨等工序变成椅子、条案、柜子、榻、床等明式家具。
明代张瀚的《松窗梦语·百工纪》记载:“吴制器而美……四方贵吴器,而吴益工于器。”明清时期,由于一些文人在鉴赏、设计方面的参与,苏作明式家具形成了“古、雅、精、丽”的特点。
“榫卯是明式家具的关键。”宋卫东告诉记者,同样是一榫一卯,有的家具只能承重十几公斤,有的则可承重上百公斤。学徒时的宋卫东经常要接受这样的训练——将椅子的圈首重重地摔到地上,木头虽然断开了,但榫卯处要保持完好无损。
宋卫东做明式家具将近40年,在榫卯工艺上下足了功夫。他拿着一个卯件让记者看开口的形状,“这个开口并不是一个长方形,下面收紧,就是为了增加跟榫的咬合力。”由于材质、纹理和器物样式的差异,不同的榫卯结构都有自己的组合方法,这正是榫卯工艺的独特之处。
宋卫东介绍,将一把做完榫卯的椅子组合好,只需要8分钟,但整个制作过程却需要很长时间。木料要经受两年的风吹日晒才能进入加工环节,单是上漆打磨环节就要反复进行20遍,需要一个月的时间。
“好的明式家具一定是符合用户审美要求的。”宋卫东说。这些年来,他参观了不少博物馆,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。他不满足于复刻古人的作品,而是不断创新。在颜色上,他尝试了拼色设计等,使家具更有时尚感。在实用性上,他将椅子的坐深、背部的高度和贴合感进行符合人体工学原理的改进,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习惯。
在宋卫东的工厂里,不少做活的都是跟他学习了很多年的本地师傅,工厂在吸纳当地就业和帮助村民增收方面起到了带动作用。2017年,宋卫东被授予江苏省乡土人才“三带”能手。2023年,他所创办的苏福红木工艺厂还获评“吴中区高技能人才培养贡献奖”。
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,宋卫东不遗余力推广明式家具。2021年,他被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聘请,定期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。